v1.01-20190417
盧思婷
財務金融系畢業,補習一年半考取財稅行政高考普考雙榜
一、背景
準備期間:約一年半(105年12月 ~ 107年7月)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在大三暑假有到國稅局實習兩個月,覺得工作環境蠻適合我的,所以在當時想說畢業後報考財稅行政,計畫大四初補習,但由於經濟問題等因素,拖到105年12月中才報名補習班,而且大四上學期卡著專題報告,等專題告一段落才開始上課,所以實際開始上課是在年底了,而且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補習。
二、成績
107高考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14 | 40 (30/10) | 54 |
法英 | 62 | 62 | |
民法 | 44 | 18 (8/10) | 62 |
租稅各論 | 44 | 23 (8/15) | 67 |
財政學 | 36 | 25 (5/20) | 61 |
經濟學 | 44 | 50 (25/25) | 94 |
會計學 | 48 | 50 (10/20/20) | 98 |
稅法 | 40 | 14 (14/0) | 54 |
名次 | 24 | 總成績 | 69.73 |
錄取人數 | 197 | 正取錄取標準 | 60.47 |
107普考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6 | 29 (20/9) | 35 |
法英 | 62 | 62 | |
民法 | 44 | 16 (6/10) | 60 |
財政學 | 48 | 35 (21/14) | 83 |
會計學 | 47.5 | 33 (10/10/10/3) | 80.5 |
稅法 | 48 | 41 (20/21) | 89 |
名次 | 53 | 總成績 | 68.25 |
錄取人數 | 183 | 正取錄取標準 | 63.5 |
三、準備過程
1.心路歷程
補習班報名後,時間只剩半年就要考試了,經過多般考慮決定補兩年度的面授班,所以補習第一年度要將落後半年的課程以視訊補課,而且還要在完全不懂的情況下上著後半部分的面授班課程,剛開始上面授課老實說很痛苦,不但效率低落而且讀到後期反而越讀越混亂,所以想當然爾畢業後高普考考試成績也不怎麼樣,就不在多贅述了。
因為上述那半年學習狀況蠻不佳的,所以在第二年度補習時,實際上是打掉重練的概念,也因為大學畢業了,經過跟家人的討論下,決定以全職考生的身分準備,並以全職有更多的時間全力備考為由約法三章,如果畢業後整整一年高普考沒上榜,就認命去外面找工作,給自己一點壓力其實可以激發更多的潛能,也因為是全職在家當米蟲,所以也不能以考國考為藉口荒廢人生太多年,最好自己設定一個停損點,很多時候執著太多也得不到什麼好的結果或回報,懂得承認自身的弱處也是人生必要的學習。
2.類組策略
因為財稅行政專業科目有一半的分數是可以掌握的,至少選擇題分數要拿到40分以上,這樣申論題分數才有揮霍的空間,選擇題及申論題的準備方式除了會計學和經濟學我是印三年內考古題來寫外,其他專業科目選擇題則是用阿摩APP練習,且申論題也只是走馬看花沒有完整練習過,但有以架構大標小標構想如何來鋪陳寫題方向,而由於自己手頭也沒什麼錢,額外參考書只買一本,其他都是用補習班教材及講義。
3.讀書規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規劃,我的方式也不一定適合大家,參考看看就好,我每天早上大部分睡到九點多才起床,因為睡眠對於讀書的效率很有幫助,而且沒睡飽的話,腦袋空空的其實也讀不進去什麼書,如果當天晚上有課要上,下午花個3、4小時在補習班教室自習複習上禮拜的課程及覺得自己常搞混需要加強讀的部分,本身也沒訂定什麼時段該讀什麼書,只要在下次上那堂課前念完就好,晚上上完課回去就很少再碰書,玩玩手遊看看FB、IG動態然後洗澡完就去睡覺了。
等到後期課程都上完後,也是如此,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一點或兩點才去補習班教室自修讀到晚上九點,一天看三科專業科目,兩天輪一次,回到家也是一樣,就不再碰書,所以晚上回去後算是我的小小娛樂時間,假日的話,就在讀書或是放鬆一下看電視或玩手機,這樣看下來,一天最多念到8小時,因為如果讀得太過火的話,到後面讀的時候就會事倍功半,所以適度的休息也是必要的。
四、各科心得
- 國文(高54\普53)
完全吃老本的一科,我只有公文背背格式而已,考前也沒有練習考古題,所以分數有50分就很開心了,而普考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分數超低分的嗚嗚嗚~ 應該沒有人比我還低吧。。 - 法英(高62\普62)
法英範圍太大了,而且投資報酬率也低,不建議著墨太多在這科上,而裡面憲法算是有個範圍在內,大法官釋字及五院體系盡量拿分,至於法緒及英文只把課上完,後面則呈現放棄治療的狀態。 - 民法(高62\普60)
其他參考書:作對的選擇讓民法說話我認為裕樹老師的課本編排還不錯,課本對於法條的解釋很清楚,而且有判例或實務見解會用特別框框來分別,老師上課時也能將法條鉅細靡遺地講明白,讓法科經驗值為0的我也能聽得懂,民法全部一千多條,以申論來說,法條不用全部要背起來,我一字不漏背的只有179、184、767法條而已,其他的重要法條記得要寫出法條要件,因為法科申論注重推論過程,法條要件寫出來,後面論述就比較好推陳,但我申論分數不高,就不獻醜了。
所以我著重在選擇至少要拿40分以上,選擇題庫的話,推薦「作對的選擇讓民法說話」,裡面選擇按照法條順序將十年歷屆考題而編成,每一題都有詳細的解答,藉由解答學習涵攝方式,對申論有一定的幫助,第一次讀時利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先把題庫寫完,了解大概方向,第二次讀時將容易忘的及重要的部分用筆記記下來,之後複習就可以快速掌握重點,考場上也只帶這筆記及法典上場。
- 財政學(高61\普83)
鄭漢老師的基礎財政學一定要去上且弄清楚,這六堂課將整本財政學需要用到的經濟概念全部囊括在內,這科著重在圖形定義及圖形分析,要將每一章的圖形及橫軸縱軸弄懂,理論也是這科內容的主要之一,每個理論提出者及提出什麼要搞懂,而申論題往往以跨節甚至跨章的方式來出題目,要拿高分需要有極強的整合能力才能寫出讓閱卷老師滿意的答案。這次高考申論第二題出的是租各所得稅理論蠻偏的內容,還好考試前兩天剛好有複習到,拿下不少分數。而很少出福利經濟學部分的申論今年高考竟然出現,那部分的內容常常看得霧裡看花,果不其然分數也蠻霧裡看花的=_=
- 會計學(高98\普80.5)
會計學算是財稅行政類科的大魔王了,很多人敗在這科主要因為它的內容又多又雜,範圍大而且只要一個小細節沒搞懂,可能整題分數白白失去,去年高考會計學我只有30分而已,所以這一年內,我花在會計學的時間最多,最好每天都碰一點會計,培養對會計題目的敏感度,張旭老師的課本內容豐富,每一個會計觀念結束後面就有例題幫助了解,每一章教完後,後面的歷屆試題我都有去練習,而張旭老師都在上課時間前提早一小時到,幫忙解題同學對於課本後面歷屆試題的疑問,感謝老師在課外時間的付出,讓我對於不懂的題目可以得到解惑。今年會計學對於收入及金融資產篇章大改,而適用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 9. IFRS 15 ),而對於新準則的解釋,各路門派百家爭鳴,本來還擔心考出來要怎麼寫,不過這次考試沒有出新準則的內容,而且考題偏簡單,高考申論第一題我用合約資產的方式來寫,對完補習班的解答後,以為那題應該拿沒幾分,結果分數全拿到真lucky~
- 稅法(高54\普89)
鄭漢老師是以法典來上稅法的,因為稅法注重法條運用,所以老師上課時法條常常跳來跳去,每堂課我都會依老師上課講的法條順序記在筆記上,之後也比較好複習,五大稅的主體、客體、稅率及稽徵方式要弄清楚,其他稅較少出申論題,而且今年又有稅改,新舊法有何不同應該是今年考試的一大考點,不過申論第二題計算營業稅是我比較少著墨的地方,所以算出來的數字都算錯最後拿個可愛的零分。 - 租稅各論(高67)
租各一句話來說就是財政學及稅法的集合,將這兩科讀熟,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而租各申論常常出現需評論優缺點的題目,這種主觀的問題也拿不定有什麼撇步能拿高分,所以這科運氣成分蠻高的。 - 經濟學(高94)
徐喬老師超推,將課本以精簡的方式呈現龐大的經濟體系,課本內容配合著老師幽默風趣的上課方式,每次的笑話都是搭配著經濟概念,學習時都深深烙印在腦袋裡,即使第二年度聽到同樣的笑話還是會忍不住笑出來,這科我將三年內的考古題列印下來練習,因為申論如果是計算題,是可以完全掌握的,那它的申論就有練習的必要,所以多練習考古題分數不至於太難看。個經每章通常是獨立的章節來學習,而總經需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學習,因為總經各章幾乎環環相扣,還有跨領其他學科,像是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分開來上都可以拿來當財金系必修一學期或兩學期的課程了,所以很多人覺得總經難講得蠻有道理的,除了要能融會貫通外,學派的演進也是總經的重點之一
五、結語
本來想說沒上榜的話,就要到外面找工作,當個兼職考生之後再繼續考,還好今年就考上了,而且分數比我預期的還要高許多,我認為如果經濟允許的話,給自己一個全力衝刺備考的時間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全職備考不宜過長,得失心也不要太重,公職不是唯一的工作,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人生的黃金時期就會像流水般慢慢消逝,等回頭看看,同儕都在人生的步道上往前邁進,自己還在原地踏步。
很感謝在這段全職考生期間,家人及朋友給我的鼓勵及支持,讓我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可以全力以赴,而補習班是幫助自己快速抓住重點和了解內容,上榜與否的關鍵,端視自己的努力及考運或其他因素,而努力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唯一因素,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不會有成功的到來,多借鏡其他上榜學長姐好的學習方式,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
希望我的心得文能幫助到還在努力的各位,哪怕只有一點,能鼓勵到大家是我莫大的喜悅,最後祝福還在努力的各位期盼能在未來的榜單上看到你們,而今年考上的各位能填到自己理想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