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0-20190430
hung0726
104年地特台北市民政三等上榜、105年地特新北市民政三等上榜、106年地特台中區民政三等上榜、107年高考吊車尾上榜
一、背景與心路歷程
107高考一般民政上榜後,我的國考之路應該結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從102年開始準備國考,歷經102年~104年高普考落榜之後,終於在104年地特台北民政三等上榜,但分發到大X區公所待了三個多月就陣亡離職了,當年105高考也沒上榜,直到105年地特新北民政三等再度上榜,分發到新北某X局,現在年資一年半,但因為想回台中(家鄉),所以在局上班期間還是利用時間去考,但是看書時間縮短到非常短,一方面工作忙碌,二方面其實也沒很想繼續考試,算是工作的很愉快,主管同事都好相處,所以106年高考落榜也沒覺得如何,106年地特去考台中區,想說上榜就可以回家鄉了,結果幸運錄取兩名我第二名,但後來缺實在太偏鄉,加上原機關待的太愉快,所以我放棄回家鄉的機會,直到這次107年高考,我本來因為工作關係沒打算要考,所以這次根本都沒看,在考前一星期我同事願意幫我代理自己辦理的某研習活動,自己才請自己的假去考,在考前一星期把握空檔時間就隨意翻翻書就上考場了,因為實在覺得不會上,所以考試完全沒壓力,反正就盡量掰,結果就幸運吊車尾正取上榜,完成終於上高考的悲願,哈哈!!
求神拜佛:
我固定在行天宮與龍山寺拜拜,在第一次104地特上榜時,考前我在龍山寺文昌帝君前許了上榜送PTT網友文昌帝君陰騭文與2B鉛筆100份,之後105地特上榜,我改許了每月做善事一次,每月都找慈善機關捐300,之後我都固定捐蘋果的慈善基金會,一直捐到106年底,106年地特上榜,繼續從107年3月捐到年底(正在持續中),這次我高考上榜,就是打算繼續捐到108年整年,我不敢說捐錢讓我考運好,但考運這種東西是要付出的,你願意幫助別人,神明才願意給你多一點好運。
二、各科成績
104地特三等民政(台北區)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10 | 43 ( 8 / 35 ) | 53 |
法英 | 68 | 68 | |
行政學 | 38 | 12 ( 4 / 8 ) | 50 |
行政法 | 40 | 9 ( 4 / 5 ) | 49 |
政治學 | 55 ( 16 / 11 /11 / 17 ) | 55 | |
地方政府與政治 | 47 ( 10 / 14 / 10 / 13 ) | 47 | |
公共政策 | 62 ( 15 / 10 / 18 / 19 ) | 62 | |
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 | 47 ( 民法 20 / 13;刑法 9 / 5 ) | 47 | |
名次 | 總平均成績 | 53.63 | |
錄取人數 | 正取錄取標準 | 53.13 |
105地特三等民政(新北區)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16 | 46 ( 12 / 34 ) | 62 |
法英 | 68 | 68 | |
行政學 | 44 | 31 ( 15 / 16 ) | 75 |
行政法 | 48 | 17 ( 9 / 8 ) | 65 |
政治學 | 60 ( 15 / 14 / 15 / 16 ) | 60 | |
地方政府與政治 | 44 ( 6 / 12 / 11 / 15 ) | 44 | |
公共政策 | 54 ( 10 / 12 / 17 / 15 ) | 54 | |
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 | 39 ( 民法 10 / 9;刑法 5 / 15 ) | 39 | |
名次 | 總平均成績 | 57.93 | |
錄取人數 | 正取錄取標準 | 54.63 |
106地特三等民政(臺中區)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16 | 45 ( 11 / 34 ) | 61 |
法英 | 72 | 72 | |
行政學 | 48 | 9 ( 3 / 6 ) | 57 |
行政法 | 42 | 15 ( 6 / 4 / 5 ) | 57 |
政治學 | 40 ( 15 / 7 / 10 / 8 ) | 40 | |
地方政府與政治 | 64 ( 19 / 17 / 14 / 14 ) | 64 | |
公共政策 | 60 ( 13 / 14 / 17 / 16 ) | 60 | |
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 | 42 ( 民法 13 / 13;刑法 11 / 5 ) | 42 | |
名次 | 總成績 | 55.97 | |
錄取人數 | 正取錄取標準 | 55.97 |
107高考一般民政
科目 | 選擇 | 申論 | 總分 |
國文 | 16 | 41 ( 12 / 29 ) | 57 |
法英 | 74 | 74 | |
行政學 | 42 | 29 ( 18 / 11 ) | 71 |
行政法 | 44 | 18 ( 8 / 10 ) | 62 |
政治學 | 67 ( 17 / 17 / 17 / 16 ) | 67 | |
地方政府與政治 | 44 ( 10 / 15 / 8 / 11 ) | 44 | |
公共政策 | 53 ( 13 / 14 / 12 / 14 ) | 53 | |
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 | 33 ( 民法 4 / 9;刑法 12 / 8 ) | 33 | |
名次 | 總成績 | 57.1 | |
錄取人數 | 正取錄取標準 | 56.3 |
三、考試的心情
1.考前心情-掩人耳目
就像前面說的,這種感覺真的很不好,如鯁在喉,更像一個排泄物擠在肛門擠了好幾年,而且許多人都在看。甚至也疑似因為壓力的關係而引發一些神經方面問題,造成日常生活相當大的困擾。 其實我一直都有在準備考試,但若同事問起我唸書的狀況,我一概回答「高考的考科太多 了我還在慢慢讀啦」,每逢考試季節,同事問起是否有去報名,一律回答「沒有報名我還沒讀完」。加上我讀的大學在大部分人眼裡可能還不錯,所以有些比較直言的同事也都溫馨地提醒我 要再往上考,而我的回答也都滿消極的,殊不知私底下自己讀得要命。 考前一週,在公所幾乎食不下嚥,午餐時間也都在看自己的小筆記本,甚至開始覺得等火車很浪費時間,三五分鐘的時間也都要拿資料出來看。
因為地特三等考試第三天是星期一,為了避免同事知道我去考試,我是請自己的補休去考的,並一致對外說那天我安排出遊,為的就是避免落榜會丟臉;雖非沒想過若僥倖上榜怎麼對得起這些同事呢?但考上再說,只希望他們能體諒我的考量。
2.抒壓方式-一兼二顧
我做最多的事就是看fb了,但因為大學期間就體悟了看fb很浪費時間的這個道理,所以長期以來只追蹤自己喜歡的幾個粉絲專頁,幾乎沒有關注朋友的動態。也因此我fb的動態牆 上幾乎都是火車、捷運、輕軌等粉專的貼文;另外也出於愛鄉的心,有追蹤某地方政府的粉專和一些政治人物的粉專,了解一些公共事務。 雖是抒壓,但這也幾乎是我唯一得知外界動態避免和社會脫節的管道了,也恰巧為我的申論題提供了不少養分,像親子車廂和205兵工廠遷移的案例都是從這看來的;高雄輕軌的例子是自己平常有關注這個議題,雖然看那些粉專的貼文並不能直接讓我的考試分數提高,但長期看下來也在心中激盪出很多想法,若時機許可,就用得上。
3.考試中心情-盡力而為
這次考試是我第一次考滿三天、寫了這麼多的申論題,幾乎每看到一題申論題就會被嚇到一次。被那種突襲題目嚇到可能還算正常;但即使是較為熟悉的題目,還是深怕寫得不好。所幸長期觀看國考板,許多前輩都提到,看到不會寫的也不必慌張,盡可能寫出自己能寫的所有東西,有時候分數還會比很有把握的那題還高。我真是愈來愈相信這個說法了,明明看到的當下覺得可能要明年再重來了,考出來竟然有二十幾分;或是明明寫得很心虛想說騙騙筆墨分數就好,竟然也有二十幾分。
第二天考完地方政府與政治時早已夜幕低垂,考卷交出去後感到十分沮喪,後悔沒有在地治多下點功夫,所以寄望著最後一天那兩科;沒想到地治的成績也沒有想像中差,真的不要太早放棄,也不要妄自菲薄。
【適合的師資很重要】
一開始買的函授課程中,刑法總則的老師是一個大部分考生都很推的名師,但我看了幾堂下來只覺得他很兇,而且很難吸收理解上課內容;民法總則的老師是一個我爬文後發現很多人都不推的老師,雖然上課的步調我還算跟得上,但也覺得很難理解上課內容。面對這兩科的挫敗與一些其他因素,我暫停了民刑總課程,改以普考為目標,力求盡快上榜。
上榜後繼續準備高考時,即使舊函授觀看期限還沒過,但我實在不想再回頭去看那些讓我一頭霧水的課程了,所以在父母的贊助下買了民刑總的新函授,在購買前看過試閱的板書,國考板也有些人滿推的,就這樣買下去了。一讀下去發現不得了~原來民刑總沒有我想像的這麼難,不知道當年是自己智識未開還是師資不適合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把民刑總讀起來。雖然這次民刑總拿到的分數僅是 普通的程度而已,甚至刑總有點悲劇,但已是相當滿足了。
四、各科心得
因為之前準備過普考,有些科目比較不陌生,以下就準備高考和地特三等這段時間說明。
- 國文(三等53)
作文考前四、五天把之前準備普考時的作文講義懶人包拿出來看,熟悉寫作結構和名言佳句,因為之前準備普考時已經看過很多次,所以讀起來很快。雖然這次作文成績不太好,但似乎也無能為力了。
公文也是考前四五天利用通勤時間看講義的簡易版本,因為開始上班後常接觸公文,所以沒有太害怕。測驗題隨機應變。 - 法英(三等60)
前兩週拿法緒講義出來看,講義內容多是老師已經整理好的表格和重點,讀起來快;憲法也在考前一週把課本拿出來打算從頭讀到尾但沒讀完,試圖找回大法官釋字的 記憶。 - 行政法(三等81)
考上普考後開始準備行政法申論題,靠著一本買函授時送的103年行政法題庫,再準備活頁申論紙,一題一題半抄半寫半背地寫到申論紙上,只會跳過看起來自己覺得不需要抄寫的題目。寫完後,一本屬於自己的申論筆記也就完成了,所以我幾乎從此不再翻那本題庫書,只看自己抄寫的題目和擬答。考前大概翻閱個兩三次,就能找回行政法的記憶。但考前反而又覺得只讀這個很不放心,眼看時間應該還夠我讀完一次當初普考時上函授寫的筆記,所以就又重新讀了一次筆記。考完後,深深覺得好險有再看一次精美筆記,畢竟精美筆記內容比較詳細,概念也比較完整,為我的選擇和申論加分不少。另外考前有硬擠出一些時間把重要法條看一次。 - 政治學(三等47)
這次政治學分數不是很理想,不過也是意料中之事,因為準備倉促,在決定要上地特戰場前的大半年幾乎都在讀民刑總和公共政策,其他科目根本拋在腦後。匆忙之餘,一樣把當年普考從申論題庫書半抄半寫的申論筆記拿出來看個四五次,完全沒有看函授課程寫的那本嘔心瀝血的筆記。事後回想,申論的簡易版筆記有時間看四五次,應該多少拿來看一下上課筆記才對,畢竟簡易的申論筆記很零碎。課本?根本沒時間去翻了。 - 行政學(三等84)
這次兩題申論都能拿21分是出乎意料,因為我對於之前普考時的行政學課本和筆記非常陌生,當年只依賴自己另外買的行政學選擇題庫,沒有翻課本和筆記;這次考三等時間匆忙,好險為了準備行政學申論,開始上班後添購了一本很厚的行政學申論題庫,利用下班後的夜晚與清晨時光,整理出題庫中各單元申論題的大小標和重要的定義等,抄 寫在如同手掌大的小筆記本中,幾乎整本抄完後,我就再也沒拿出那本厚得要命的題庫了。前前後後把抄下來的大小標筆記背了十幾二十次,甚至也搞得我這幾天拼命回想這些大小標是從哪抄來的,差點想不起來,不記得有買過題庫書。而既然是小筆記本,它的優勢就是容易攜帶,也不會太高調。這次考三等測驗題就沒特別準備,純粹靠大小標筆記 的記憶去考。 - 地方政府與政治(三等66)
因為普考地方自治也有考申論,所以情急之下,就把當時普考準備的申論筆記拿來前後翻閱個三四次,這科的申論筆記和前述相同,一樣是自己另購申論題庫書,再一題一題抄寫在A4大小申論紙上;當然內容不如上課筆記詳盡,但很適合考前時間不充分時使用。如果有時間,我還是比較喜歡腳踏實地把筆記和地方制度法讀一遍。考前一樣硬把重要法條複習一次。 - 民法總則與刑法總則(三等57)
大約107年3月份才開始準備這兩科,因為已經不像全職考生有這麼多時間,所以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完全只讀這科,瘋狂地看函授光碟,視情況約一到三堂課就會暫停看光碟, 複習這次上到的課本內容,複習完再繼續往下看。也因為時間有限,所以這科我沒有另外 自己寫筆記,直接看函授教材附的板書,更從來沒有動筆寫過民刑總的申論,題目只看課本上的練習題和擬答。可能也是因此覺得很不安,考民刑總前一天讀到半夜一兩點,深怕會突然甚麼都忘掉,希望能在考前把民刑總兩本課本全部快 速翻過一遍。 - 公共政策(三等64)
利用下班時間看函授光碟,看到一半聽到未來有可能要刪減考科(把民刑總和公策刪掉)的消息,所以就很白癡地暫停公策的進度,改去準備行政法和行政學的申論了。等我行政法和行政學的申論準備得差不多時,公策的函授光碟時限已到,不能看了。所以這科就處於一個課沒上完的狀態,就算前面上過,除了大重點之外幾乎沒什麼印象,只憑著那本超厚的公共政策課本(沒另外再抄筆記也沒看函授的板書),本來打算從頭看到尾的,但還好先翻了作者前言,前言有交代政策分析、政策執行和政策評估等是比較重要的單元,時間有限下我便著重在這幾個單元,直到考前應該也看了五次;但其他比較沒那 麼重點的單元還 是怕它考出來,所以考前兩週有補強一下,讓自己安心。
【申論作答方式分享】
原本期望自己能把每題申論怎麼寫的都分享一下,但考完試至今也快三個月了,現在拿起試題,即使大部分上面有自己考試時寫下的簡易草稿,但還是有些一頭霧水。所以以下就只分享我還想得起來的,只是拿到的分數不一定高,還請鞭小力一點、不要盡信。
1.行政學第一題 (21分)
Q:何謂參與式預算?此種預算機制與傳統地方政府預算過程有何不同之處?
A:先說參與式預算起源於巴西榆港,再來比較傳統預算和參與式預算不同之處:傳統預算走一般預算編、審、執行與決算程序;參與式預算則是著重民眾參與及提案,並將數字圖表化,反映民意,可能會使用到投票方式。最後以參與式預算的缺點作結,像是侵害到立法院或議會預算權、人民智識素養能力問題,以及現在很多參與式預算的工作是政府外包給民間專業團體做的,因此如何提升政府本身去做參與式預算之能力的問題。
2.行政學第二題 (21分)
Q:府際間為解決衝突或促成合作,常運用協議的機制。該機制包含「準備」、「探查」、「提議」等過程,試舉一府際協議案例,說明如何經由此等過程解決府際關係問題。
A:說明府際協議的意義,舉的例子是去年11月高雄市政府與國防部簽署合作開發意向書,要將205兵工廠遷移的案例,說明該兵工廠位於高雄市精華地段,長年阻隔高雄發展,高雄為了產業轉型、多元發展與亞洲新灣區計畫等原因,而與國防部有了這個協議。
2.公共政策第一題 (15分)
Q:試論利益團體可透過哪些途徑介入政策過程並影響政府決策者選擇政策的備選方案。
A:說明利益團體可透過遊說、協商與說服等方式影響政府決策,其中遊說又可分為直接遊說、半直接遊說與間接遊說;說服主要就是提出資料說服。另外還可訴諸媒體或司法。
最後舉例107年底公投同婚議題中相關團體的作為作結。
3.公共政策第二題 (16分)
Q:何謂管制性政策?管制性政策的類型為何?伴隨行政權擴張,管制性政策占了政府所有政策相當高的比例,何以政府要制定許多管制性政策?
A:先寫管制性政策的意義,說明其為一種零和政策,然後闡述管制性政策會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公共財的問題、外部性問題、資訊不對稱問題等,所以政府需要介入管制。最後舉例管制豬肉進口與管制空污作結。
4.公共政策第三題 (18分)
Q:政策衝突是近年來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上令人關注的重要議題。試論析政策衝突對政策治理會產生怎樣的衝擊?又有哪些對策可以緩和政策衝突所帶來的衝擊?
A:說明甚麼是政策衝突,定義政策治理,政策衝擊會讓政策難以規劃、執行與評估;但可用增加公民參與(如公聽會)、資訊公開、政策德菲法等方式來緩和政策衝突。最後舉高雄輕軌的政策衝突案例作結。
5.公共政策第四題 (15分)
Q:專家參與決策常存在「專家決策的有限性現象」。試申論專家決策有限性形成的原因及改善之道。
A:前言先寫政策規劃的謬論當中其中一項就是「菁英與大眾參與」的矛盾,再來說明專家決策的意義,以及原因是專家可能有本位主義傾向,但可利用增加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或腦力激盪的方式來改善。最後舉臺鐵親子車廂政策過程中工程專家與催生出親子車廂的嬰幼兒父母團體之間對話往來的火花作結。
五、感言
除了家人朋友,也非常感謝國考板的大家。從剛畢業選擇考試類科,到選定考試類科後要買教材,到開始上課後可以開始參與板上的課業問答,以及接收各種考試資訊,一直到今天。我沒有戰友,也沒有讀書會,只知道國考板上有一群人也都在努力。如今有幸上岸,未來也將繼續關注國考板,希望能在不誤導人的情況下,盡己棉薄之力,讓更多人一起上岸, 謝謝大家~
註:本文原刊載於 PTT 國考版,已獲作者本人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