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2-20210911
一、前言
不管你實力多強、念多久的書,錄取率還是會有一定程度影響你能否考上,特別是地方特考,本篇文章是藉由分析錄取率、暫列人數,建議你該如何選擇報考地區和應考地區以提高錄取率,並避免高分落榜的遺憾。
又,剛開始準備國考的考友,或許可以專注在四等或五等地考試,考科較少,集中火力念那幾科,想辦法讓平均分數過門檻,再依照本文建議選擇考區,也可以增加一些機會。
地方特考各考區錄取率和錄取分數確實有很大的差異,以一般行政四等來說,各考區錄取分數有5-10分的差異。(見下表)
先考上,減低經濟壓力,累積公務員年資,再慢慢準備升等考或較高等級的國考,你會比較從容。我認識太多考了2年只差0.0x,但因為儲蓄用盡,而不得不放棄的例子。說句實話,這世界上就是會發生一文錢逼死一條好漢的鳥事,放下一步到位的執著,慢慢往上爬也是一種生涯規劃的策略。
表1、一般行政 地特4等 各考區錄取分數一覽表

二、地方特考特性
地方特考有三個特性,這讓考區選擇變得更重要
1.地特分區報考、分區錄取:
這讓每一區有各自的錄取率和錄取分數,分析過程中有發現,很多類組、很多年度都有考區錄取分數高低差10分以上的現象,意思就是換個區,就可以決定你錄取或不錄取。
2. 地特報名時,只有暫列名額的參考資訊:
這代表幾件事:
a.沒有暫列名額的地區也不會有增列名額,因此這次地特、這類組、就沒有這考區了。一般考友的反應都會是往附近考區報考,導致附近考區錄取率往下掉。
b.參考下表,增列名額一般都會小於等於暫列名額:這麼多年、這麼多考區,只有1次例外,這意思是說,如果暫列5人,增列名額最多也有可能5人;暫列1人,增列就頂多1人,這會大大影響該區錄取率,並可抵消因暫列名額多吸引較多人報考的劣勢。
c.就算增列再多,考生報考時沒報該區,就沒有那個地區的優勢了:也就是說,如果只看暫列名額報名,沒有預先布局,就無法享有增列名額的優勢,因此就得預先報考。
3.地特可以同時報考數考區:
報名費大約一千出頭,但如果能提早半年考上,投資報酬率不知道是幾倍;報名多個考區,讓你有機會在增列名額後,並可選擇錄取率較高的考區去應考;事實上,高普考的到考率大約是七成,而地特一般是六成左右,地特的到考率較低,猜測就是有人利用地特可以報考數考區的特性,增加自己的錄取率,這樣的遊戲規則值得善加運用。
以上就是地特的特殊特性,以下分析也是利用這些特性來選擇報考區域,以增加錄取率。
表2、一般行政 地特4等 各考區需用人數一覽表

三、選擇報考區域
以一般行政地特四等台北市的考生為例,解釋該如何選擇報考區域
在選擇報考區域前,先要選擇報考區域數,當然如果你是土豪,就乾脆全報,我也不反對,報個十區,大概一萬多吧,但這一萬多可以讓你選擇錄取分數可能低十分的地區,你花一萬多報課程,也不見得平均會多三分。
如果你是跟我一樣是個快吃土的鄉民,會建議至少報考三個:
1、自己想去的地區:如家鄉、都會區或是有特定職缺的區域
2、最高錄取率的區域:可能是東部或離島,大部分人不想報的區域
3、暫列名額多的地區:一般會在都會區,暫列名額多,運氣好,增列名額多個一倍,錄取率也直接飆高一倍
首先,先連到【國考之路】在選單進入欲報考的類組,再由類組簡介最下面選擇符合你等級的地特分析,在地特分析文內找【各考區需用人數一覽表】(範例見表二),如果是【國考之路】尚未分析的列表,請連到考選部查閱今年地特的暫定名額表(https://wwwc.moex.gov.tw/main/news/wfrmNews.aspx?kind=2&menu_id=41&news_id=3411),把今年開缺的區域和暫列需用人數都記下來。
再來,找【各考區錄取率一覽表】(範例見下表),開始選擇報考哪些區域,對於【國考之路】還沒分析的類組,只能請各位先上考選部,參考去年的各考區錄取率來評估了
表3、一般行政 地特4等 各考區錄取率一覽表

先找【想去的地區】:
以台北市的考生來說,附近的新北市、桃園市、基宜區都該考慮進去,參考過去的錄取率,北區中,基宜區是這四個考區中平均錄取率較高的區域,而且基宜區的暫列需用名額偶而還會創新高,可以先選擇【基宜區】作為【想去的地區】的報考區。
再來找【穩穩考上的區域】:
在去年一般行政四等平均錄取率只有2%的殘酷環境中,離島馬祖連江縣甚至有10%的錄取率,這還是在去年只有開缺一個情況下的結果,而連江縣、金門偶而會開了很多缺,錄取率經常可以破10%,如果要看仔細一點,還可以查詢考選部,馬祖的三個缺到底是怎樣的工作,參考考選部的當年地特四等考試任用計畫彙總表,以107年為例,如下所述是在縣政府及鄉公所的工作,照理說服務對象少,應該比其他縣市輕鬆些吧,因此107年就可以選【連江縣】作為【穩穩考上的區域】的報考區。

表四、彙總表截圖
最後是找【暫列名額多的區域】:
前面穩穩考上的區域,大部分都會是離島或東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習慣這樣的工作,只能選擇在這樣的地方待六年再轉調。
因此再報考暫列名額多的區域是另一個折衷方案,一方面它會是在台灣本島的都會區,二方面是暫列名額多,雖然會因為報名人數多,而讓錄取率降低,但如果讓增列名額也變多,就會是一個好賭注;以一般行政地特四等來說,暫列名額前2大經常是雙北,由過去幾年來看,台北市暫列名額都會再增加50%以上,也就是說預估需用名額會再增加,要下賭注的話,這會是有相當多的機會,因此可以選擇報考【台北市】或【新北市】做為【暫列名額多的區域】。
按照上述分析,一般行政四等台北市的考生,推薦報考區域會是【台北市】、【基宜區】和【連江縣】。以上分析,各考友可自行斟酌情況調整,如果當地職缺都很差或是就是不喜歡離島,就換報考本島錄取率較高的區域,或者再多報考一些區域也是一個方案。
四、選擇應考區域
理想情況是透過預測報考的三個區域錄取率來決定應考區域,按考選部的計算公式,錄取率是用錄取人數除以全到人數,也就是說錄取率的分子是錄取人數,地特有一個跟高普考不同的特性是地特的錄取人數幾乎等於需用人數,即錄取人數等於暫列人數和增列人數的總和(參考表二),一般而言,地特增列人數會在十一月底公布,所以錄取人數很容易得到。
但錄取率的分母是全到人數,由於各區到考率算是穩定,可以用各區,前三年的到考率乘以各區報名人數後求得,但麻煩的是,考前考選部只公布總計各等報名人數,還是無法得知各等各類科各區域的報名人數,因此這部分要用估計的方法。

表五、各考區報名、全到、到考率一覽表
有兩個版本的估計方式,簡單點,就拿去年的全到人數當作分母直接來推估,假設107年台北市、基宜區、連江縣的一般行政地特四等增列人數分別是7,1,1人,則可得下列的錄取率預估表,如果有把握考上8%錄取率的基宜區,就去基宜區應考,否則就去連江縣應考。

表七、簡單版預估錄取率
但這有一個問題是,當去年的需用名額跟今年的需用名額有相當的差距時,報名人數就會受影響,例如大家都看到今年台北市的暫列名額創新高,其他地區的人跑來報考的可能性也會提高,由此概念就產生了複雜版的預估方式。
如上所述,假設考生會參考各考區的暫列名額多寡來決定是否報考這區域,意思是暫列名額越多,就越多人報名該區域,則將過去的報名人數除以暫列人數可得一個參數,這參數的意義是該年度該考區平均一個暫列名額會吸引多少人來報名,姑且稱它為吸引力係數吧。
假定,吸引力係數是各地區的固有特性,也就是說大家就是比較想去高雄工作,不想去離島工作,則高雄的吸引力係數就會比較高,則用該系數乘上今年的暫列人數可概估為今年的報名人數。

表八、吸引力係數簡表
上面的數據需要考友自己去計算,由表中可以看出,隨著整體地特報名人數的減少,每個名額吸引到的報考人數持續下降,但各地區似乎有其相對的吸引力系數。
接下來用去年(106)的吸引力系數乘以今年的暫列名額即可得今年預估的報名人數,再將報名人數乘以去年的到考率,即可得預估的全到人數,即錄取率的分母。同樣的,假定今年台北市、基宜區、連江縣增列人數一樣為7,1,1,則今年下列三考區的地特四等預估錄取率就如下表所示:

表九、複雜版預估錄取率
由上表來看,這複雜版的預估錄取率似乎比簡單版有像那麼一回事,以此來看,有把握成為前3%的考生,直接台北市應考就好了,否則一樣選連江縣應考。
當然,國考之路的實際預估數學模型更複雜,有考慮到全國的人口流動、區域特性及長期趨勢等,如果有餘力時,會再做分析。
五、結論
孫子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這句話跟我們一直以來的信念很相似,不管是考試還是任何事情,基本的實力是一個要件,但實力要化為成果,需要兩個條件配合,一個是對的選擇,另一個是好運氣,而運氣很難控制,但對的選擇,就是要齊全的參考資料和好的分析方法。
我知道許多人都是憑直覺就選了類組和考區,也知道很多人是在謎的理由下選擇了補習班推薦的類組,但是自己的未來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透過這網站告訴大家的是「選擇重於努力、錄取率是關鍵、數據分析是重要優勢」。
我們也深知考生時間有限,所以盡可能把數據整合起來,剩下的就是期待各位好好的去挖掘這些數據背後的寶藏,找出考上的捷徑。(很想在山上大喝一聲,我都把寶藏都埋在哪裡了,讓大家自由去取 XD!!)
時間有限,資源也有限,以義工的方式,沒辦法幫所有人分析到最後,或許以後以收費的方式能幫助更多考生提高錄取率並縮短考上所需的時間吧,人生苦短,備考辛苦,祝各位早日脫離苦海!!
【地方特考】介紹目錄
回到 國考秘訣